2024年10月24日,天空湛蓝,秋风和煦。南京新书院悠谷学校迎来了一批贵宾,他们分别是芬兰奥卢市教育局局长米卡·彭特蒂拉先生、奥卢市高级规划官员克里斯蒂娜·康加斯女士、莱森卢克高中(Oulun Lyseon lukio)校长米卡·阿尔托先生、奥卢大学南京奥卢学院合作项目负责人尤尼·马克库拉博士,还有国内大、中、小学校长、专家代表,他们分别是南京工程学院科技与产业处处长韩冰博士、著名校长北京均优教育核心成员北京十一学校历史特级教师魏勇老师、附中分校国际高中副校长柳骋平老师等。中芬教育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全校师生热情地接待了参访交流团一行。
交流学习 共求进步
中芬教育专家们与校长在圆桌会议室进行交流。会议伊始,与会嘉宾首先对受邀参观悠谷学校表示荣幸,并对两校教育理念的契合感到惊喜。他们赞赏悠谷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成果,并期待通过交流研讨活动深入交换意见,探讨教育创新和发展。嘉宾们希望借此机会全面了解双方教育优势,寻找合作点和创新空间,推动中芬教育合作项目向更深层次发展,为两国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教育对话围绕三个主要议题展开讨论:首先定义何为“创新人才”;其次,探讨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最后,研究如何加强中芬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基础教育创新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教育对话围绕三个主要议题展开讨论:首先定义何为“创新人才”;其次,探讨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最后,研究如何加强中芬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基础教育创新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首先,论坛将聚焦于“什么是‘创新人才’”这一核心问题,旨在明确创新人才的特征和必备素质。魏勇校长就该问题概述了创新人才的四个特点:持续的好奇心、强烈的竞争意识、高度的专注力和出色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询问芬兰嘉宾关于基础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教授方式,并希望了解他们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接下来,对话转入了“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这一议题。与会者探讨和分享了教育体系、企业培训以及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讨论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如何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资源支持。
奥卢鲁塞尔高中 Mika Aalto校长回答了魏勇校长关于芬兰教育体系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强调了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芬兰教育体系将批判性思维视为关键,强调其在创新和科学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各学科教学。教育实践注重根据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走出教室,通过与自然和企业的互动激发兴趣和好奇心,这与悠谷学校的“行学课程”理念是一致的。
Ms. Kristiina Kangas建议通过课程设置培养创新人才,强调STEM和STEAM课程并行开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她提到,通过STEM教学法,教师提供框架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则作为引导者,根据学生的见解调整教学策略。奥卢学校还为学生提供早期的实践和实习机会,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技能需求。
韩冰博士就深化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提出两点疑惑。首先,他对芬兰奥卢地区大学资源与中小学及人才需求的对接感兴趣,并希望借鉴其经验。其次,他关注芬兰在人工智能时代促进教育公平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并询问了AI技术对课堂参与度和教师授课吸引力的影响,以及芬兰的应对措施。
针对韩冰博士的两点疑问进行回应,Mr. Mika Aalto强调芬兰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尤为关键,他们通常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持续进修。大学教师也会通过向学生展示大学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在人工智能方面,Mr. Mika Aalto认为尽管人工智能是创新,但学生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学习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AI,而教师本身也应该通过AI来优化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体验。
柳骋平校长就人才教育评价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展开探讨。他指出悠谷学校在张猛校长领导下教育实施方面的精进给他带来了很大启发,包括传统文化、爱国情感和科学教育等方面。对此,他表示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既要保护本国文化,也要鼓励科技创新。目前,国内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考试,因此建议融合校外资源,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芬兰教育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减轻应试压力方面提供了全球教育改革的参考。因此,芬兰教育评价体系中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比重值得深入探讨和借鉴。奥卢市教育局局长Mr. Mika Aalto对此问题进行了回应。他指出,在芬兰学校,中小学阶段更注重过程评价而非考试成绩。高中阶段才会引入考试和竞争,以适应大学和社会需求。
接下来,论坛重点讨论了“如何更好推进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合作”。在这一议题中,与会者将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基础教育创新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并涉及了政策支持、合作模式等内容。
Mr. Mika Penttilä指出:教师培训夏令营活动是学校与芬兰政府合作的起点,旨在开展中小学教师的国际培训和交流。针对这一议题,Ms. Kristiina Kangas补充道,悠谷学校与奥卢鲁塞尔高中(Oulun Lyseon Lukio)学校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构成了未来可能深化合作的关键基础。尽管目前中国与芬兰在教育实施及机制方面存在差异,但展望未来,双方有望增进学习交流,探寻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并致力于构建一个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续性教育合作体系。
基于中芬双方的合作意愿,张猛校长表达了对推进中芬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信心,并提出了不同于中美、中英、中澳、中加等教育国际合作方式,建立新型国际高中模式的设想,特别是中芬合作办学模式。设想中的中芬国际高中将采用“3+夏令营”和“2+1”模式,计划与奥卢莱森卢克高级中学(Oulun Lyseon Lukio)和奥卢大学合作,并创设“奥卢班”课程。张校长还希望该项目能扩展到全国其他省会城市,并开展交换生留学项目。此外,张校长强调悠谷学校十分注重六至十四岁儿童好奇心的保护和想象力、创造力、学习力的发展。他认为,基础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几个基本条件:1.我们要保证儿童期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和运动;2.我们要真正开齐、开足、开优国家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开设可以满足不同儿童发展需求的校本选修课程,我们更应该重视儿童期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3.我们要按照儿童期学生的脑发展规律,科学发展儿童期学生的大脑;4.我们教育者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迎接科技高速发展的新世界。在此基础上,张校长还认为我们应重视培养创造型教师,创建面向未来的创造型学校,做迎接未来的创造型教育,以实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未来幸福公民。
最后,副校长朱轶楠老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致辞。朱校长再次向出席的教育界专家表示了感谢。本次对话交流的思维碰撞不仅解决了众多教育疑惑,还激发了新的思考,特别是为中国与芬兰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开拓了新的合作渠道。因此,今天标志着一个崭新的起点。尽管本次对话交流已结束,但中芬国际教育合作的进程将持续向前推进,我们期待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