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寒露》
当晨露凝结成霜,秋风染黄枝头,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作为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不仅是季节的分水岭,更标志着天气从凉爽正式向寒冷过渡——此时节气温显著下降,露水愈发浓重直至凝结成霜,冷空气也随之频繁南下。北方大地初霜渐现,南方也尽显深秋的萧瑟景致,恰如俗语所云:“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杏花村自然学校始终认为,每一个节气都不只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引导孩子们触摸自然、感知生活的生动课堂。值此寒露之际,自然导师为南京新书院的小UU,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与深秋对话的主题活动,希望孩子们能在观察、体验与实践中,了解寒露节气的自然特点,收获专属于这个深秋的成长与感悟。

— 品秋霜意趣,悟时节智慧—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由凉转寒的转折点。与“白露”相比,寒露的露水更冷,秋意更浓。导师带领小UU解读了“寒露三候”:鸿雁南飞、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感受古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秋天不只是收获的季节,更是农耕的“承转时刻”。自然导师带着小UU走进田间地头,聊起“寒露霜降,耕地翻土”,还特意借新翻的泥土解释,这是为来年备耕打下基础。提到“寒露割谷忙,霜降忙打场”时,导师又现场教大家移栽萝卜苗——在翻好的田垄上挖坑,放入带土的苗,压实根部后浇上定根水。看着萝卜苗在新土里渐渐扎根,小UU不仅读懂了寒露“收割与备耕”的双重意义,更体会到农耕“承上启下”的温度:收好当下的粮,护好未来的苗。 提到“寒露割谷忙,霜降忙打场”时,导师又现场教大家移栽萝卜苗——在翻好的田垄上挖坑,放入带土的苗,压实根部后浇上定根水。看着萝卜苗在新土里渐渐扎根,小UU不仅读懂了寒露“收割与备耕”的双重意义,更体会到农耕“承上启下”的温度:收好当下的粮,护好未来的苗。
秋天的美,不止在眼前的落叶,更在开阔的远景里。自然导师带小 UU 领略了天空的辽阔、田野的斑斓,欣赏了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还一起品读了《沁园春・长沙》里 “层林尽染” 的句子,让自然之美与诗意撞个满怀。
— 在观察实践中,发现自然密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然教育离不开亲手观察。自然导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了气温记录表,指导小 UU 化身 “小小气象员”,在 8:15、10:25、12:50、14:50、16:40、17:30 这几个时间点,实地记录校园里的温度。傍晚时分,小 UU 把记录的数字绘成了气温折线图 —— 不用复杂分析,看着图表上 “早晚低、中午稍高” 的起伏线条,就能直观感知 “寒露” 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在数据中读懂季节的节奏。
分享农事知识时,自然导师以 "草木的轮回" 为引,讲述 "焚秸肥田" 的智慧 —— 古人早已知晓草木灰富含钾、磷、钙等矿物质,可用于肥田、除虫与净水。随后,导师带领小 UU 收集深秋的枯草、落叶,严格遵循安全规范制作草木灰。
在亲手见证凋零草木重获新生的过程中,小UU不仅掌握制作技巧,更深刻理解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导师还结合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科普秸秆管理从 "全域禁烧" 到 "精准管控" 的转变,强调随意焚烧对环境的危害,让环保理念深植小UU心中。
最后,大家取出 PH 值水质分析盒,仔细检测并记录草木灰水溶液的酸碱度。通过对比这些数据,进一步探索草木灰的特性,让这场农事实践既有传统智慧的温度,又有科学探究的严谨。
“谁是土壤的无私耕耘者?谁是自然的辛勤分解家?”怀揣着满心的好奇与求知欲,小UU迎来了全新的任务——为充满生机的小菜园精心打造“蚯蚓塔”。自然导师在小UU面前娓娓道来,详细介绍了蚯蚓这些默默无闻的“地下工程师”以及它们作为“生态功臣”在自然界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随后,导师们引领着小UU,利用塑料桶巧妙制作出通风良好且布满小孔的“蚯蚓公寓”。这些公寓里填满了新鲜的菜叶、果皮,还特别安置了红蚯蚓。接着,大家齐心协力将这些“蚯蚓公寓”半埋进菜园的最后,自然导师们告诉小UU,这些蚯蚓塔不仅能够神奇地转化有机废弃物,让它们焕发新生,更将让你们亲眼见证“生命滋养生命”这一伟大的自然循环奇迹,深刻体会到肥沃的土壤是由无数微小生命共同努力造就的。
在导师的引领下,小UU还开启了关于落叶的奇妙探索之旅。秋天的落叶,宛如大地的信使、土壤的养分,小UU捡拾起树林里的落叶、落果,不禁思考这些看似是“废弃物”的东西是否真的只能被清扫。
带着这个疑问,他们开启了一场“变废为宝”的科学实践。他们精心准备果皮、菜叶、酵素菌、水等材料,按照科学配比装入发酵桶,随后密封发酵,在避光处静置一个月,等待微生物施展神奇的转化魔法。在水肥课堂上,自然导师深入讲解水肥的生态价值,它富含有机酸与微生物,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可替代化学肥料,进而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实现厨余与落叶的资源化利用。由此,小UU深刻领悟到每一次资源循环,都是对地球的温柔守护,而他们在这场活动中,已经迈出了守护地球的重要一步。